我国食品工业面临形势及发展对策建议

  我国于2010年超过美国,成为食品第一大国,也是世界上加工原料种类最丰富、制造与消费产品门类最齐全、产业链条最完整的国家之一。2019年在贸易摩擦加剧、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下,食品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以占全国工业

我国于2010年超过美国,成为食品第一大国,也是世界上加工原料种类最丰富、制造与消费产品门类最齐全、产业链条最完整的国家之一。2019年在贸易摩擦加剧、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下,食品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以占全国工业5.3%的资产,创造了7.7%的主营业务收入,完成了9.3%的利润总额,食品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比重达7.3%,对制造业和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同时,我国食品工业发展仍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影响产业链安全和稳定。

 

当前,国内外发展面临日趋复杂的新形势、新变化,居民生产消费面临新特点。2020年初以来,新冠肺炎疫持续成为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食品工业原材料供给、生产、物流均受影响。

 

及时进行形势和风险研判,提出针对性发展举措,对进一步推进食品工业高质量平稳发展、加快“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面临形势


(一)部分行业对外依存度较高,全球疫情蔓延需警惕贸易风险

 

我国部分食品行业的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在原料、关键配料、产成品进出口方面,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依存度较高,产业链安全风险亟需警惕。原料方面,高油大豆、食糖等呈现结构性短缺,重点产品进口市场高度集中,我国企业缺乏定价权,受国际贸易和价格波动影响大。食品配料方面,我国在功能油脂、益生菌株、发酵剂、酶制剂等方面缺乏自主产权,主要产品进口率在70%以上,影响下游产业较多,存在一定供给风险。特别是婴配乳粉行业,由于乳清粉、结构油脂、乳铁蛋白等配料基本依靠进口,面对主产国开工不足、货运能力受限、质量降低等问题,一旦出现阶段性短缺或禁售惜售现象,可能造成国内企业较大面积减产、停产。产品出口方面,我国食品工业出口产品和区域普遍中低端化,大部分产品无法进入高壁垒的发达国家,随着国际疫情发展,水产加工等主要产品出口普遍面临查验和管控加强、订单减少或取消、渠道受阻等问题,出口贸易不确定性风险加剧。

 

(二)绿色转型仍需全面深入推进,中小企业面临生存压力加大

 

近年来,我国食品工业集团化发展趋势明显,带动了以骨干企业为中心的产业集中度提升和产业集群快速发展,技术装备升级加快推进,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推动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节能减排取得积极成效,循环经济模式加快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我国食品工业生产体系庞大,企业数量众多,小微企业占比达90%以上,在环境、资源约束日益加剧的情况下,这些企业的装备水平还比较落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副产物综合利用水平不高,清洁生产相对滞后。整体来看,绿色转型仍是我国食品工业“十四五”时期需要发力的重点方向。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节能减排压力增加,原材料、人工、水电等生产成本上升,中小企业利润空间明显压缩,加之疫情带来生产消费变化、出口受限等问题,预计今后一到两年,中小企业将面临较大经营压力。

 

(三)行业提品质创品牌步伐加快,部分食品安全短板问题尚存

 

近年来,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增速放缓的形势下,我国食品工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步伐,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随着《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电子商务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制修订和实施,行业发展的规范性得到增强。工业和信息化部推动婴配乳粉等行业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试点加快建设,《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深入贯彻实施,促进我国食品安全状况持续稳中向好;在互联网、自媒体推动作用下,行业加快优胜劣汰速度,一批优秀品牌脱颖而出,市场影响力不断提高,新业态不断丰富。另一方面,源头污染、农兽药不合理使用、食品冷链物流建设滞后等影响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的短板依旧存在,2019年,我国粮、肉、蛋、乳、食用油等大宗加工食品的样品合格率均处于较高水平,其中,从抽检发现的不合格样品看,因农兽药残留超标、微生物污染、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造成的不合格产品占项次总数的比例合计超过70%。

 

(四)多元化产品需求旺盛,疫情反映我国居民对部分产品青睐

 

居民年龄结构和消费需求变化持续推动产业供给侧改革,要求提供与之相适应的更加安全、健康、营养的高品质、多元化产品。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剧,老年食品、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及专业化配餐的市场需求旺盛;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带动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嗜好食品、休闲食品等消费;此外,随着“二孩”政策全面实施,高品质的婴幼儿食品需求保持刚性增长。另一方面,疫情发生以来,社区(村镇)居家封闭式管理模式下的食品消费模式也发生较大变化,带来一些新的发展机遇。除增加对粮油等耐贮食品的需求外,预包装餐食、速冻食品、方便面等快捷、方便的工业化膳食产品普遍受到消费者青睐,如,便利蜂等企业向抗疫一线捐献了大量食品,就属于这一品类。疫情也引发了消费者对提高免疫力、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等保健食品的重点关注,互联网搜索量和部分产品销量得到明显提升。

 

二、政策建议


(一)建立疫情长效应对机制,防范化解产业链安全风险

 

原料方面,针对大宗进口项目,统筹主要企业梳理库存情况和进口预期,密切关注海外生产供应情况,及时制定和更新贸易计划。配料方面,建立疫情期间食品工业领域国家重点进口配料名单,由工业主管部门牵头,对进口依存度高、供应链长、较为关键的原配料,实行监测管理和名单动态更新制度,特别是婴配乳粉领域。对关键具体品类,及时会同有关部门出台财政支持和关税调整等政策,鼓励企业以提前采购、战略合作、定向生产等方式加大采购力度,同时,打通物流商贸渠道,保障重要物资的海运、空运环节通畅,以保障用料充足,防范产业链断供风险。产品出口方面,针对疫情期间出现的产品出口难、风险大等问题,从国家层面,对重点品类出台指导性收储政策,同时,积极扩大内需消费。另一方面,在“十四五”规划期间,瞄准新一代产业发展前沿,推动婴配乳粉关键配料、益生菌株、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新食品资源等领域前瞻性研发和及时得到注册审批与产业化,改变“被动革新、依存进口”的不利地位。

 

(二)推动产品创新开发,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推动食品工业企业聚集智力、科技、装备等要素,以消费需求变化为核心,以创新研发为抓手,以满足我国居民健康状况、疾病谱、基因组学、母乳成分等特征为目标,面对新一轮发展窗口期,针对老年人群、婴幼儿、特殊人群等不同群体,开展多系类的产品研发工作。树立行业一盘棋意识,鼓励行业组织或产业联盟牵头,积极进行消费引导,推动干酪、发酵食品、功能食品等重点产品的营养知识普及和消费培育工作,推动产品结构持续优化。鼓励企业与国内外先进标准进行对标,主导或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定,提升优质产品供给能力,结合“一带一路”战略,支持企业在境外建立生产体系,同时,把握沿线国家和全球其他地区的食品需求动态,拓展出口“市场圈”,在与国际品牌竞争中发展和提升品牌竞争力。针对疫情所体现的消费者对速食产品、保健食品等旺盛需求,支持具有我国特色的中央厨房工厂及冷冻食品、预包装餐食、中医药保健食品等产品发展。

 

(三)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深入实施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把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紧密结合,加快淘汰技术装备、质量安全、生产能耗等不达标的产能,推进食品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试点示范,提升工厂智能化水平,建立和推广清洁生产模式,实施重点行业节能减排降耗改造工程,支持食品园区循环化改造。针对源头污染、农兽药不合理使用等问题,加强地方工业、农业、市场监管等部门有效沟通协作,完善全产业链监管机制。在生产成本提高、盈利能力下降的背景下,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和产能合作,提高行业集中度。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方面,以食品工业企业为龙头,加强食品工业专用原料基地建设,藏料于地、藏料于技,带动种质资源有效开发利用、种养殖效率提升,促进产业体系绿色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提升我国食品工业原料保障能力;另一方面,带动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推动实现乡村振兴。


(四)完善政策法规制修订,促进行业信息交流与科学消费

 

结合科学研究最新成果、行业发展最新特点,及时梳理现有标准与生产实际和发展方向不相适应的部分,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安全、流通相关的标准制修订工作,推动生鲜乳等原料的质量标准及价格分级制度建立健全。加大对失信、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加强电商平台、生鲜物流等环节监管,确保产品质量。完善信用评级、动态预警和奖励机制,引导行业正向良性发展。针对消费者“主观食品安全”获得感不强的问题,构建高效的信息披露和风险交流体系,建立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科研机构信息研判的权威发布渠道,鼓励和规范第三方民间风险交流平台建设,形成社会监督共治和“正本清源”的良好局面,让消费者在切实透明的信息中维护健康权益,提振消费信心。在疫情防控期间,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品牌宣传、科学传播等方面的作用,不失时机地通过科普培训等手段向消费者传递营养标签、产品货架期、特殊医学配方食品、保健食品等相关知识,帮助消费者更加科学、富有针对性地选购商品。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为您推荐